第五十六章 多读读书,少想些害人害己的勾当 (第4/5页)
甚至,涉及到终宋一代,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价值观。
久而久之,民众都习惯了文人的地位尊崇。
但真要把缘由剖析清楚,其实还是很难的。
至少,宋江肚子里这点货,还说不清这個道理。
“所以老夫没说错吧,你这人不学无术,却还满脑子愚忠。”
黄裳淡淡道:“整天想些不着调的蠢事,偏偏还以为自己忠君爱国。”
“……敢问老先生,在下想了什么不着调的蠢事?”
“你现在的处境,不来清风山也该上梁山了。”
黄裳笑了笑:“真要当了反贼,你就该想着招安了吧?”
“……小人便有招安的念头,也是想着为国出力,何错之有?”
宋江犹豫了下,没有否认。
其实,造反再招安,确实是当时的主流。
毕竟在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里,有记载的起义就超过四百次。
平均一年一次,还有富余。
可这些义军都呈现都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——活动范围小、持续时间短。
嗯,又小又短。
像汉末黄巾、唐末黄巢、明末李自成这种席卷天下的战乱,两宋期间从未出现过。
这其实是因为,宋朝统治者对待义军的态度与其他朝代有着天壤之别。
在其他封建王朝眼中,起兵造反是十恶不赦的罪状。
虽然也有招降的行为存在,但总体仍然是彻底剿灭、绝不妥协。
以至于,经常控制不住,弄得越剿越大。
首先,官军与农民军作战,赢了还则罢了,若是输了,免不了降罪。
许多士兵见势不妙,干脆摇身一变,就地便加入农民军。
反正当兵也是为了混口饭吃,跟谁干不是干?
其次,一旦起义军规模庞大,要剿灭他们,大把大把的钱粮就得流水一样花出去。
朝廷不会凭空变银子,最后还不是得摊到老百姓头上。
老百姓一旦觉得活不下去,免不了一跺脚一咬牙:反了吧!
↑返回顶部↑